叢生烏桕(Sapium sebiferum)是一種觀賞價值較高的樹種,適合在園林綠化中應用。其栽培要點如下:
-
選地與整地:烏桕喜光、耐旱、耐瘠薄,但以土層深厚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質(zhì)壤土為宜。選擇好地塊后,應深翻土壤30-40厘米,結合深耕施入有機肥料如廄肥或腐葉土,每畝用量約2000-3000公斤,以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氣性。
-
繁殖方式:烏桕可通過播種、扦插、分株等方式繁殖。播種繁殖最為常用,一般在春季進行。種子需提前浸泡24小時以促進發(fā)芽,然后均勻撒播于苗床,覆土厚度約為種子直徑的兩倍,保持土壤濕潤直至出苗。
-
定植與管理
- 定植時間:春季土壤解凍后至雨季來臨前為定植期。
- 株行距:根據(jù)用途不同而異,作為行道樹時可采用5m×6m;若用于觀賞,則可根據(jù)實際需要適當密植。
- 澆水施肥:新栽植的幼苗需及時澆水,保持土壤微濕。生長期內(nèi),每年春季和秋季各施一次復合肥料,促進植株健壯成長。
- 修剪整形:定期修剪枯枝、病蟲枝及過密枝條,保持樹形美觀,有利于通風透光,減少病蟲害發(fā)生。
-
病蟲害防治:烏桕抗逆性強,但在高溫高濕環(huán)境下易受蚜蟲、蚧殼蟲等侵害。發(fā)現(xiàn)病蟲害應及時采取物理方法(如人工捕殺)、生物方法(如釋放天敵)或化學方法(使用低毒高效的農(nóng)藥)進行綜合防控。
-
越冬保護:北方地區(qū)冬季寒冷干燥,對幼齡樹木要做好防寒措施,可用草繩纏繞主干,或搭建風障,減輕凍害影響。
-
采收利用:烏桕果實成熟后可采集加工成油料作物,具有一定的經(jīng)濟價值。其樹皮、根、葉均可入藥,用于治療多種疾病,在民間醫(yī)藥中有廣泛應用。
通過科學合理的栽培技術,可以有效提升叢生烏桕的生長質(zhì)量和景觀效果,使其成為城市綠化、生態(tài)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品名:叢生烏桕樹
高度:5~10m
特點:耐寒性強,挺拔高大,適應性好。
種植期:春秋冬/視地區(qū)
適播地:水源豐富,光照充足,不挑土壤。
供應規(guī)格:桿徑5~12cm,高度5~10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