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田野與草地間,蒲公英(Taraxacum officinale)和野苦荬菜(Ixiolaena salsoloides或根據(jù)地區(qū)不同可能指其他種類如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)是兩種常見的野生植物。它們雖然都屬于菊科,但存在諸多區(qū)別。
【植株形態(tài)】 最直觀的區(qū)別在于植株的形態(tài)。蒲公英的葉片呈倒卵形或長橢圓形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鋸齒,葉基部漸狹成翼狀并延伸至葉柄,整體呈現(xiàn)出蓮座狀簇生的狀態(tài);而野苦荬菜的葉子為羽狀深裂,裂片多為三角形或者卵形,且葉片較為細長,通常互生于莖上,不像蒲公英那樣以蓮座狀聚集。
【花朵特征】 花朵方面也有明顯差異。蒲公英的花單生于無葉的花葶頂端,舌狀花瓣黃色,排列成盤狀,花謝后結出白色絨球般的種子團,成熟時隨風飄散,這也是它最廣為人知的形象之一;野苦荬菜則為頭狀花序,小花聚集成圓錐狀或傘房狀,顏色從淡黃到白色不等,并非像蒲公英那樣具有明顯的單一大型黃色花朵。
【生長環(huán)境】 蒲公英適應性強,喜歡陽光充足、排水良好的土壤,在草地、路邊、荒地甚至石縫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;野苦荬菜同樣偏好溫暖濕潤的環(huán)境,但更常見于林緣、山坡草地等相對陰濕的地方,對土壤肥力要求不高。
【根系結構】 蒲公英擁有粗壯的直根,能深入地下較深處尋找水分和養(yǎng)分;野苦荬菜則以須根為主,分布相對較淺。
【藥用價值】 兩者皆有一定的藥用價值。蒲公英全草可入藥,性寒味甘微苦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的功效,常用于治療癰腫疔瘡、乳癰、目赤、咽痛等癥狀;野苦荬菜亦可入藥,其味苦性涼,主要用于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,對于咽喉腫痛、吐血衄血有一定療效。不過具體應用時需遵循醫(yī)囑,不可自行盲目使用。
通過觀察植株形態(tài)、花朵特征以及了解它們各自獨特的生長習性和藥用價值,我們可以輕松區(qū)分這兩種看似相似卻又截然不同的植物。
?
品名:蒲公英
高度:30~50cm
特點:花量大,生長快,適應性好。
種植期:春夏/視地區(qū)
適播地:排水順暢,光照充足,不挑土壤。
供應規(guī)格:全新種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