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竹葉、白茅根與蒲公英均為傳統(tǒng)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尿通淋等功效淡竹葉性味歸經(jīng):甘、淡,寒。歸心、胃、小腸經(jīng)。功效主治:清熱除煩:用于熱病煩渴、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等癥。利尿通淋:治療熱淋澀痛、水腫等。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煎湯,6-15g;或入丸散?,F(xiàn)代藥理研究發(fā)現(xiàn)其有抗炎、抗氧化、降血糖血脂等作
淡竹葉、白茅根與蒲公英均為傳統(tǒng)中藥材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尿通淋等功效
- 淡竹葉
- 性味歸經(jīng):甘、淡,寒。歸心、胃、小腸經(jīng)。
- 功效主治:
- 清熱除煩:用于熱病煩渴、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等癥。
- 利尿通淋:治療熱淋澀痛、水腫等。
- 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煎湯,6-15g;或入丸散。
- 現(xiàn)代藥理研究發(fā)現(xiàn)其有抗炎、抗氧化、降血糖血脂等作用。
- 白茅根
- 性味歸經(jīng):甘,寒。歸肺、胃、膀胱經(jīng)。
- 功效主治:
- 涼血止血:廣泛應(yīng)用于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、衄血、尿血等出血證。
- 清熱利尿:對熱淋、水腫、黃疸有效。
- 用法用量:鮮品30-60g,干品15-30g。鮮品搗汁效果更佳。
- 藥理研究表明其有利尿、抗菌、保肝等作用。
- 性味歸經(jīng):苦、甘,寒。歸肝、胃經(jīng)。
- 功效主治:
- 清熱解毒:為治乳癰要藥,還用于疔瘡腫毒、目赤咽痛等。
- 利濕通淋:可治濕熱黃疸、小便不利等。
- 用法用量:9-30g;外用適量,搗敷患處。
- 現(xiàn)代研究證明其有抗腫瘤、抗病毒、增強免疫力等功效。
這三味藥均屬于寒涼性質(zhì)的中藥,在使用時要注意辨證論治,不可過量久服以免損傷脾胃陽氣。在臨床應(yīng)用中常配伍其他藥物以增強療效并減輕副作用。例如淡竹葉常與麥冬、知母同用加強養(yǎng)陰清熱之力;白茅根多與側(cè)柏葉、茜草等組成止血方劑;蒲公英則經(jīng)常和金銀花、連翹合用提高解毒消腫的效果。
?
品名:蒲公英
高度:30~50cm
特點:花量大,生長快,適應(yīng)性好。
種植期:春夏/視地區(qū)
適播地:排水順暢,光照充足,不挑土壤。
供應(yīng)規(guī)格:全新種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