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芨和白芷不是同一種植物。它們雖然都屬于中藥,但在植物學分類、藥用部位、性味歸經(jīng)、功效應(yīng)用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。植物學分類:白芨(Bletilla striata)屬于蘭科白及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主要分布在
白芨和白芷不是同一種植物。它們雖然都屬于中藥,但在植物學分類、藥用部位、性味歸經(jīng)、功效應(yīng)用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。
- 植物學分類:白芨(Bletilla striata)屬于蘭科白及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,如中國、日本等地。而白芷(Angelica dahurica)則屬于傘形科當歸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原產(chǎn)于中國東北、華北地區(qū),朝鮮半島也有分布。
- 藥用部位:白芨以假鱗莖入藥,通常在秋季采挖后除去須根,洗凈曬干或烘干使用;白芷則是以其根部作為藥材,一般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時采收,洗凈泥土,曬干備用。
- 性味歸經(jīng):根據(jù)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等古代文獻記載,白芨味甘、苦,性平,歸肺、肝、胃經(jīng);白芷則味辛,性溫,歸肺、胃經(jīng)。
- 功效應(yīng)用:
- 白芨具有收斂止血、消腫生肌的功效,常用于治療肺結(jié)核咯血、外傷出血、瘡瘍腫毒等癥狀。
- 白芷則以祛風解表、散寒止痛見長,適用于感冒頭痛、牙痛、風濕痹痛等癥,同時還有一定的美白護膚作用,在現(xiàn)代化妝品中也有所應(yīng)用。
- 外觀特征:白芨植株高約30-60厘米,葉片線形或披針形,花呈淡紫色或白色,聚生于頂端;白芷植株較高大,可達1米左右,葉為二至三回羽狀分裂,小葉邊緣有鋸齒,花白色,成復傘形花序。
- 產(chǎn)地與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白芨多生長于山地林下、溪谷旁陰濕處,喜溫暖濕潤氣候;白芷則偏愛陽光充足、排水良好的沙質(zhì)土壤,常見于山坡、草地、路旁等開闊地帶。
盡管白芨和白芷均為常用中藥材,但它們之間存在著本質(zhì)的區(qū)別,不可混淆使用。在實際應(yīng)用過程中,應(yīng)根據(jù)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品名:白芷種子
高度:50~100cm
特點:生長快,抗性好,產(chǎn)量高。
種植量:3~4kg/畝
種植期:春秋/視地區(qū)
適播地:排水通暢,光照充足,不挑土壤。
供應(yīng)規(guī)格:全新種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