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術主要通過種根繁殖,而不是種子或所謂的“種疙瘩”。白術(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)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,其藥用部位主要是干燥的根莖。在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中,白術通常采用分株繁殖的方式進行種植,即利用上一年收獲時留下的帶有芽眼的根莖部分作為繁殖材料,這些帶有芽眼的部分被稱為“種根”。
-
種根的選擇與處理:選擇健康、無病蟲害、生長健壯的根莖作為種根。種根一般要求直徑在2厘米以上,長度約5-10厘米,具有3-4個明顯的芽眼。在播種前,需要將種根切成小段,每段保留1-2個芽眼,并進行消毒處理以防止病害的發(fā)生。
-
種子繁殖的可能性:雖然理論上白術可以通過種子繁殖,但實際操作中由于種子發(fā)芽率低、生長周期長、后代性狀不穩(wěn)定等原因,很少被采用。野生白術種子較為稀少,收集難度大,成本高,不利于大規(guī)模種植。
-
“種疙瘩”的概念不準確:“種疙瘩”這個說法并不專業(yè),可能是對白術種根的一種通俗叫法,但容易引起誤解。正確理解應該是使用帶有芽眼的根莖部分進行繁殖。
-
種植技術要點:
- 選地整地:選擇土層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。
- 播種時間:春季3-4月份為宜,秋季也可種植,但需注意防寒。
- 栽植方法:按行距30-40厘米開溝,溝深10-15厘米,將種根平放于溝內(nèi),覆土厚度約5厘米。
- 管理措施:保持土壤濕潤,適時除草松土,追施適量肥料促進生長。
白術的繁殖主要依賴于種根而非種子或所謂的“種疙瘩”,這是一項經(jīng)過長期實踐驗證的有效方法。
品名:白術種子
高度:50~100cm
特點:生長快,抗性好,產(chǎn)量高。
種植量:3~4kg/畝
種植期:春秋/視地區(qū)
適播地:排水通暢,光照充足,不挑土壤。
供應規(guī)格:種子/種根